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特点是脊髓前再细胞和锥体束同时受累,出现广泛的肌萎缩、肌束震颤,同时存在锥体束征。
本病的病因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①遗传因素 5%-10%的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区别,目前基因研究以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但这些基因突变患者仅占FALS的20%,其他ALS基因尚待确定;②散发性病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尚未发现确切的环境危险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中毒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在ALS发病中参与神经元死亡,可能由于星形告知细胞谷氨酸盐转运体运输的谷氨酸盐摄取减少所致,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对这种兴奋毒性,SOD1酶是细胞防卫体系之一,可解毒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家族性病例由于SOD1突变可能导致谷氨酸锰,铜,硅等元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均可能与致病作用有关;(2)免疫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抗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3)病毒感染: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关于本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和力弱,随后大,小鱼际和蚓状肌等手部小肌肉萎缩,渐向前臂,上臂及肩胛带肌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肌束颤动;伸肌无力较屈肌显著,颈膨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上肢腱放射减低或消失,双上肢同时或先后相隔数月出现;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放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监延及双上肢;②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即使脑干功能严重障碍,眼外肌也不受影响,不累及括约肌;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等,但即使疾病晚期也无客观感觉障碍;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均3-5年。
以下的检查方法有利于本病的诊断:1,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有时可见束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呈现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3,其他:血生化,CSF检查多无异常,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可轻度异常,MRI可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本病需与颈椎病进行鉴别: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由于颈髓首先受累,可表现为颈部不适,上肢麻木,无力,肌萎缩等,肌束颤是最具实质性的症状,是ALS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广泛而持久的肌束颤是早期ALS与颈椎病鉴别诊断的首要临床症状,颈椎病一般无肌束震颤及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等脑神经核受损表现。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可以并发哪些疾病?本病主要是会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放射亢进和Babinski征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监延及双上肢,晚期还有可能出现延髓麻痹,即使脑干功能严重障碍,眼外肌不受影响,随着病程持续进展,患者还会出现呼吸肌麻痹或并发呼吸道感染而最终死亡;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10余年,平均3-5年。